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
市政府办公室综合调研室:
“十三五”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指导全市文旅系统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瞄准打造国家级优质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文化旅游新热点,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及具有芜湖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十三五”期间,芜湖市旅游各项指标始终在全省第一方阵,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及增幅始终位列全省前三位,被省政府确立为全省4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城市。方特旅游区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奇瑞工业园成为我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芜湖县北陶村、繁昌县中分村、南陵县霭里村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动漫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先后获批。殷港艺创小镇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
一、2020年工作总结
1.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是严密组织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成立了全市文旅系统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疫情防控应急处置、人员管控等一系列工作方案,迅速关闭了全市A级旅游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KTV、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旅行社组团业务,指导旅行社做好退团退订退款等善后工作,持续督导文旅企业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开展防控工作,确保文旅系统未发生疫情传播。二是全力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在全省16个地市中率先制定了《关于应对疫情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及时成立复工复产专项小组,结合“四送一服”,迅速深入文旅企业宣传扶持政策,了解企业困难、损失,听取了意见建议。组织帮助104家重点文旅企业申报金融贷款,获得银行贷款17247.5万元。召开文旅市场振兴专项对接会,引导文旅企业调剂闲置劳动力到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生产企业就业,实现人力资源合理调配,确保各类文旅企业及时复工复产。三是全面助力抗击疫情。组织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开展“文化战疫、每日一学”等线上惠民活动300余次,组织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界文艺团队创作了《众志成城战疫情》、《逆行的天使》等各类抗疫题材作品共计849个。指导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好防疫公益广告制作和宣传,自制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总条数156条,播出总条次1843条次,播出总时长1640分钟。响应省委“两个所有,一个全免”的要求,组织全市所有A级景区向全国援鄂医疗工作者发出“深度体验游芜湖”的邀请,并邀请部分首批援鄂医疗队员走进芜湖方特东方神画、新华联大白鲸海洋公园、马仁奇峰景区、大浦乡村世界,体验“欢乐芜湖”之旅。
2.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制定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文旅新热点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芜湖市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的实施方案》、《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1+5+6”政策》中《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涉及文旅相关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四送一服”,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文旅企业帮扶力度,全年共拨付各类奖补扶持资金1500余万元。二是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开展全市文旅新业态资源调查工作,共梳理入选省旅游项目库13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64.5亿元。遴选芜湖方特旅游区省级改造项目、六郎镇殷港“艺+”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等8个项目申报第二批省“512”旅游重点项目。加强对芜湖古城、松鼠小镇、方特一期改造、繁昌区春谷水云间项目、湾沚区西河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文旅项目的指导。枕水官巷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繁昌慢谷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古城按序推进,一期已建成,年底对外开放;总投资5亿元的松鼠小镇已建成试运营,为“十里江湾”又增一新靓景,为欢乐芜湖又添一新名片,为八百里皖江又树一新标地。三是强力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将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总体战略,制定了《芜湖市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的实施方案》、《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示范区创新标准》,统筹各方资源开展集聚区建设,策划推出了“十大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院校合作,开设乡村讲坛,采取“列科目”与“提需求”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创新开展“乡村客厅”和“乡村集市”品牌创建,南陵县霭里村、湾沚区珩琅山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全市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家、省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6家、全国特色小镇先进典型1家、国家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及乡村旅游示范村25家,乡村旅游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四是聚力创新发展夜游经济。着眼于打造长三角文化和旅游新热点,结合芜湖文旅市场特色,聚集各方力量,统筹开发夜游产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组织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夜间开放,指导方特、鸠兹古镇、马仁奇峰、大浦乡村世界等重点景区结合自身特点,策划推出了契合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演艺、音乐节、冰雪世界、灯光秀等夜游项目。方特旅游区已形成春节庙会夜场、暑期水陆同欢夜场、七夕夜场、万圣夜场、跨年夜场等13个夜场产品;方特旅游区、鸠兹古镇等5家企业入选省夜间文旅“四个十佳”消费品牌。加强产品与科技创新融合,积极指导企业谋划夜游长江项目,推出了十里江湾游船和魅力楼宇灯光秀;统筹雨耕山、百花剧场、步行街、镜湖等文旅场所资源,开展魅力灯光秀、主题演出、音乐喷泉、街头快闪等多种形式的文娱表演,打造欢乐芜湖夜文化,广受市场好评。
3.全力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和均等化的要求,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体系网络基本建成,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24个,全市95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二是加强文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市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和社区书屋建设,加强社区书屋建设,新建基层阅读点18个。编制芜湖市全域旅游廊道体系规划,启动全市旅游标识统一化、个性化改造提升项目。完成旅游厕所改扩建63座。推动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4A以上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所第三卫生间、母婴设施建设。启动并推进A级景区、星级饭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文化场所深度融合,设置文化旅游咨询、导览、消费、活动等功能区域和导引、检索等智慧信息化服务系统。完成了无为市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接待中心等“八个一”工程建设。三是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717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7344场,完成农家书屋选书更新工作,发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补助140.8万元。组织文旅企业参加第七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51家文旅企业参加“欢乐芜湖·人人购”芜湖市消费惠民活动。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开展“欢乐芜湖·乐享小康”芜湖市文旅消费券专场活动,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推进文旅行业复苏。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市文化馆新时代文化志愿总队赴黔东南州,开展面向农村群众和留守儿童需要的公益培训、辅导及联欢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入选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志愿服务项目。创建文旅融合示范点,清水街道综合文化站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单位,殷港艺创小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先进典型。
4.创新开展“欢乐芜湖”城市品牌宣传推广。一是构建高效的宣传推广体系。突出“欢乐芜湖”主题,把文旅宣传纳入全市对外宣传工作计划,构建了市、县(市)区联动、政企联合的宣传推广机制,统筹市(县)区及文旅企业宣传推广平台资源,形成一体化大营销格局,极大的提高了宣传营销效益和效果。二是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积极参加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央视“1+N”宣传推广、春游江淮请您来、安徽文化旅游系列推介会、安徽自驾游大会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健康旅游高峰论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芜湖三只松鼠——休闲食品系列、飞龙铁画——铁画花器摆件系列产品荣获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与腾讯、今日头条等主流媒体合作,组织开展了“欢乐芜湖·眷恋之旅”芜湖市文旅产品研发设计大赛、“金牌导游带您自驾游”、“云游芜湖”、“欢乐芜湖 园来有你”城市公园主题摄影大赛等12场(次)文旅宣传推广活动;策划举办了“5·19”中国旅游日、“迎客商合杭 欢乐夜芜湖”、皖北城市系列等7场(次)文旅推介会,在合肥设立“欢乐芜湖”营销中心,加强与国内知名互联网旅游营销机构和安徽、浙江、江苏等主要客源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不断拓展文旅市场客源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外省来芜游客占比超7成。三是进一步完善宣传品体系。与国际国内知名文化创新传媒合作,制作、投放多种形式的芜湖文旅系列宣传品,采取“1+12”的方式策划编印《欢乐芜湖文旅攻略》主体和山水、乡村、研学、动漫等12个子类的文旅系列宣传品,不断丰富完善文旅宣传品体系。
5.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现实题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黄梅戏《团圆》、庐剧《战火青春》获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资助。组织63个项目申报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金额3806.31万元。黄梅戏《团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黄梅戏《方便》、相声《说说咱妈妈》、小品《农家喜事》进入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决赛。小品《搬家》参加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眼于文旅深度融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结合我市实际,策划推出了“大地欢歌幸福来”文旅品牌系列活动,每季度组织在A级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开展乡村大舞台演出;组织了“文化惠民 月月有戏”专项演出12场,戏曲演出、培训、讲座等进校园活动200场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场音乐会巡演”等高雅艺术惠民演出9场,筹备“书画家画乡村”“摄影家拍乡村”“文学家写乡村”“歌唱家唱乡村”等系列活动,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6.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是严密组织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落实各级文物保护“四有”工作,确保各类文物、文保设施安全。特别是针对今年汛情对文物的影响,迅速开展全面调查,确立并上报9处水毁文物,及时制定专项修复计划。目前,圣雅各中学等7处水毁文物修复工程已开工,将在2020年内完成修复工作;无为市周氏宗祠、繁昌区朱氏宗祠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修复。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文保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繁昌窑遗址保护大棚附属工程、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和防洪一期工程。指导完成人字洞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准备工作,人字洞遗址考古工作站及科研科普基地已正式启用;抢险加固工程和环境景观整治展示工程均已开工建设。推进新四军革命旧址集群和大工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积极申报立项英驻芜领事署旧址保护规划。三是扎实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鸠兹古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芜湖主场活动,进行非遗项目演出与传统技艺展示。组织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无为剔墨纱灯等项目参加第五届中国传统技艺非遗大展和第五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举办铁画艺术创意设计大赛、铁画艺术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加强产学研合作,指导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芜湖市储金霞铁画艺术有限公司、芜湖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不断提升非遗人才水平。
7.切实提升政务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一是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制定印发了《芜湖市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及芜湖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三定方案,各县(市)也已同步完成。进一步整合了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出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市场领域的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职能,组建了市本级及各县(市)区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建立上下贯通、运行顺畅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运行体系提供遵循。二是扎实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按照国务院、省、市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进一步优化、简化各类政务服务流程。目前,全局86个事项的平均时效由3.44天提升到1.3天,四级事项占比由74.42%提升到91.86%,平均提交材料由2.95件压缩到2.02件,服务效率显著提高,服务满意度明显上升。特别是结合实际编制的芜湖市导游证遗失补办流程和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减退流程,受到企业好评。推进质量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全市旅行社总经理、星级饭店经理业务培训,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红黑名单认定、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实。三是强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文旅领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机制,定期组织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监管工作,逐步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高效透明的文化市场监管格局。加强日常市场监管,适时组织各类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检查。特别是五一、端午、国庆等重点时节,联合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组成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全市各大景区、星级酒店、文化场馆、娱乐场所进行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综合督查。2020年,共组织各类检查督查757家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到位;受理旅游有效投诉52件,均按时办结,办结率达100%。针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眼于文旅市场长治久安,结合我市特点,制定了《2020年文化旅游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要点》和《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出问题整治长效机制,加强县(市)区联动,强化线索排查,重点梳理本领域行政执法案件、信访件、投诉件和举报件,及时移送涉黑恶、涉“保护伞”等问题线索,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了全市文旅市场健康有序运转。四是严密组织全行业安全生产。切实落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强化安全目标责任考核,落实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改革发展,推进安全生产诚信建设;严把安全准入关,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开展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安全督导检查;推进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开展旅行社租赁旅游包车治理,压实出境旅游安全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持续开展安全宣传,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推动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针对疫情特点及元旦、五一、暑期、国庆等重点假日时期市场特点,开展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确保我市文旅市场安全平稳有序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
1.着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芜湖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印发《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文旅新热点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完成《芜湖市乡村旅游聚集区发展专项规划》,制定《芜湖市促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意见》、《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参与制定了《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1+5+6”政策体系》中《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涉及文旅相关政策,设立市级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也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瞄准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和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目标,组织指导方特旅游区、新华联鸠兹古镇、海洋公园、途居芜湖露营地和芜湖古城等旅游新业态、新项目建设和提档升级,增强文化、科技、绿色含量,为芜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开发建设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34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1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全国特色小镇先进典型1家、国家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省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6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及乡村旅游示范村25家。方特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实现了芜湖市国家5A级景区零的突破,马仁奇峰景区荣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丫山花海石林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牡丹公园,奇瑞工业园成为我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繁昌慢谷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芜湖市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馆藏系列加入旅游大发展阵列。推进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房车、通用轻型飞机等优势产业成果的旅游转化,积极探索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发展。三是努力发展旅游经济。在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指导帮助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项目、产品。针对市场需求,编制了11条“欢乐芜湖”特色旅游线路,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兄弟城市合作开发了“天人合一文化之旅”、“诗仙李白皖南之约”、“八百里皖江城市魅行”等区域精品线路,在推进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发4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建立起以“皖江风景道”、“漫游205”为代表的自驾精品线路体系。大力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成功举办2019中国首届夜间经济论坛,芜湖市获得“中国夜间经济潜力城市”称号。组织指导方特、新华联策划夜游项目,推出文化旅游演艺、音乐节、冰雪世界、灯光秀等形式的夜游旅游产品,鸠兹古镇、方特旅游区、者山书店、红杉树深夜大排档、四季春酒店等5家企业入选省夜间文旅“四个十佳”消费品牌。芜湖旅游品牌特色产品持续获得市场认可,吸引了长三角地区游客关注,旅游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被省政府确立为全省4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十三五”期间,年度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增幅均在20%左右,特别是方特旅游区连续多年门票收入位列全省第1位,年均门票收入7-8亿元,年均接待游客量均超700万人次。四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文旅消费品牌。积极承担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国家级动漫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先后获批,7家企业被评为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企业被评为安徽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园区。殷港艺创小镇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先进典型。大力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文化衍生产品等相关产业,聚集了叠纸网络、哔哩哔哩、三七互娱等各类大型数字出版企业入驻。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和第五届安徽省动漫大赛暨首届乡村文创大赛。
2.全面提升现代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按照“强基础、重普惠、增后劲、可持续”的原则,着力构建四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7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24个。加快推进公共机构法人化治理,联合相关部门出台《芜湖市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方案》。二是推动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融合,清水街道综合文化站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单位,镜湖区图书馆和鸠江区湾里街道综合文化站等13个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在全省率先实行社会化运营。市文化馆“新时代”文化志愿者服务行动、芜博春雨志愿服务活动、繁昌县群星文化志愿服务队3个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项目。市文化馆“全家福照相馆”入选中宣部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省仅有两个点入选,全国文化馆系统独此一家)。三是推进文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392余座,荣获国家“厕所革命”先进城市称号。完成了无为市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接待中心等“八个一”工程建设。推动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4A以上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所第三卫生间、母婴设施建设。协调配合交通、住建等部门开通旅游公交线路4条,建成了覆盖15个景区的新能源汽车租赁点200多个,新建生态停车位3000余个。建成“文汇芜湖”文化消费综合服务平台、市智慧旅游一期、二期等文化旅游信息化项目,夯实“安徽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重点推动4A以上景区提供电子门票、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智慧停车等服务,实现了4A以上旅游景区和三星级以上旅游星级饭店无线网络全覆盖。
3.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采用“菜单式”、“订单式”方式了解群众需求,提供文化服务,全市95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每年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1千余场、农村电影放映9千余场,农家书屋更新出版物5万余册。疫情期间,组织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开展“文化战疫、每日一学”等线上惠民活动300余次,创作了《众志成城战疫情》、《逆行的天使》等各类抗疫题材作品共计849个,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文化产品。组织文旅企业积极参加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51家4A级以上收费景区、旅行社及星级酒店参加“欢乐芜湖·人人购”消费惠民活动,拉动消费增长,推进文旅行业复苏。2019年芜湖市文化惠民工程考核为全省第一。芜湖市被省政府评为2019年落实文化旅游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4.积极繁荣文艺创作,广泛开展文化活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现实题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黄梅戏《江城飞絮》等9部戏获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资助;“铁骨画魂铸新梦”芜湖铁画艺术作品展等20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小品《记忆小店》、相声《圆梦》等获省群星奖,1个民营团入选省“十大名团”,3部大戏入选省“十大名剧”,3位演员入选省“十大名角”。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舞诗画、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大型音诗舞专题“永远的风帆”等大型文艺活动10余场,“戏曲进校园”等文化传承活动200余场,“高雅艺术惠民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加强文旅融合,组织芜湖市新剧目展演、芜湖市社区文艺展演等文化品牌活动在景区举办,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出《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70周年主题展》,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介项目;打造《芜博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广泛弘扬传承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
5.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安全机制,完善队伍,强化基层保护力量。组织对全市文物资源进行摸底普查,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利用。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文保单位197处,其中国保13处、省保32处。指导完成人字洞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准备工作,人字洞遗址考古工作站及科研科普基地已正式启用,抢险加固工程和环境景观整治展示工程均已开工建设;繁昌窑遗址龙窑保护展示大棚工程于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主体工程完工,投资2337万(全部为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土遗址原状保护展示设施之一;加快推进繁昌窑遗址保护大棚附属工程、环境整治一期工程、防洪一期工程,稳步推进新四军革命旧址集群和大工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积极申报立项英驻芜领事署旧址保护规划。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2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8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27名;年均举办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20余场,促进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南陵目连戏和张恒春中医药文化入选省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推进《中国戏曲丛书》中的《梨簧戏专册》编撰工作进展顺利。
6.系统开展“欢乐芜湖”城市品牌宣传推广。突出“欢乐芜湖”主题,实施文旅整体营销战略,把文旅宣传纳入全市对外宣传工作计划,构建了市、县(市)区联动、政企联合的大营销格局,在渠道选择、载体建设、形式创新上做细做深做实。在央视多个频道开展“欢乐芜湖”形象宣传,策划芜湖美食上榜央视《一城一味》、《舌尖上的中国》,策划“欢乐芜湖”品牌宣传进入杭州G20峰会官方宣传渠道,在宁安高铁上冠名了“芜湖方特号”等7列动车组。搭建由“欢乐芜湖”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文旅政务网组成的芜湖文旅宣传推广平台,开展新媒体宣传营销。成功举办、承办首届中国夜间经济论坛、“中国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大会”、“2019年安徽自驾游大会”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欢乐芜湖·眷恋之旅”芜湖市文旅产品研发设计大赛、“金牌导游带您自驾游”、“玩转G60 畅游长三角”等系列线上线下文旅推介活动。与国内知名互联网旅游营销机构和安徽、浙江、江苏等主要客源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展“欢乐芜湖”城市形象宣传,策划开展“欢乐四级”主题营销。与“视觉中国”等国际国内知名文化创新传媒合作,制作、投放多种形式的芜湖文旅系列宣传品,全面宣传“欢乐芜湖”城市形象。与上海、苏州、湖州等G60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城市资源互推、市场共享。在上海、合肥成立了“欢乐芜湖”宣传营销中心,组团赴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南京、无锡等国内重要客源地进行城市形象与产品线路宣传推广,“欢乐芜湖”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7.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市文旅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清理和斗争,联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管部门及各县(市)区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网吧、歌舞娱乐场所专项整治,开展旅行社、导游人员执业行为专项整治。给予东方煌城娱乐有限公司等3家提供营利性陪侍歌舞娱乐场所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的顶格处罚,实施联合惩戒机制,有效规范了歌舞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营业性演出市场等秩序。
8.大力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执法。一是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按照上级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相关要求,制定印发了《芜湖市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及芜湖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三定方案,各县(市)也已同步完成。组建了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旅游市场行政执法职责。二是推进质量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指导作用,引导我市旅游住宿业态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我市文旅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信用惠民便企、信用联合奖惩案例归集报送、红黑名单认定、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实。三是加强文旅行业市场监管。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文化和旅游市场开展隐患排查,完善文旅领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机制,定期组织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监管工作。近年来,年均开展全市文化市场整治行动、“扫黄打非”净网、清源、秋风、固边、护苗等各类专项行动10余次,年均立案查办各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案件20起,均及时办结。全市旅游市场安全健康有序,未发生重大旅游投诉及划拨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案件,年均受理旅游有效投诉50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四是抓实安全生产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要求,督促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年均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10余次,应急演练活动1次,安全培训3次,确保了文化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9.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新闻出版版权和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加强版权行政执法,组织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查处侵权盗版违法行为。重点做好主频率主频道监管,全面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视听等内容的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各类专项保障和集中整治行动,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安全大检查、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非法广播电视台(点)专项整治、打击治理“黑广播”、小片网整改等专项行动。二是扎实推进新闻出版广电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全民阅读,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图书及购买图书优惠活动,开展送书、讲座、捐赠图书等惠民活动。进一步深化“书香芜湖”建设,完善阅读推广机制。深入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目前已建成80%数量的数字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年均更新出版物5万余册。扎实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年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9千余场。全面推进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成立应急广体系播建设领导小组,出台《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扎实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和技术方案,明确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0.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芜湖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对人才引进培育、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建设、人才服务提升给予补助或奖励,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共创国家级优质旅游目的地城市。培育满足市场和旅游企业实际需求的各层级人才,与驻芜高校、中职院校开展对口合作,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品质提升等领域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新模式,推动旅游企业引入市场优质智力资源,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专业化管理和开放式运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年均组织开展市级星评员、全市导游、旅行社总经理和星级饭店部门经理以上等各类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技能竞赛3次,培训人数300余人,有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服务技能。
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