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芜湖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3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蔡静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芜湖专属文化名片”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构建新格局,文化传承有准度
一是政策扶持有力度。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已纳入《芜湖市“十四五”规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芜湖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规划》“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板块。制定发布《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修订)》《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完成《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启动《皖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公布《芜湖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同时以芜湖铁画为锚点,出台《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点带面构建芜湖市非遗及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新格局。二是资金支持有保障。近年来,我市累计争取到国家级、省级非遗专项保护经费279万元、403.9万元,县区级财政投入75.5万元,其中南陵县自2017年起设立南陵目连戏保护传承专项经费并列入县文化馆年度预算。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4108万元,其中2024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3740万元,占全省15.02%,省级文物保护资金368万元。此外获国省保资金支持拟开工的文物保护项目20个,储备在手的文物保护项目20个,其中通过财审4个,方案获批复5个,通过立项或列入实施计划11个。三是人才培育有平台。目前全市建成非遗展馆21个,省、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9个(省级4个)、省级非遗工坊3个,并按照技艺传承、非遗体验、教育、培训、文旅消费“四位一体”理念,建设10余个线下铁画锻制体验场所。以提升教育功能为导向,合理利用传承基地进行人才培养,聂传春、储莅文两位铁画非遗传承人被评为高校传承基地“产业教授”,传授学生达400余人,努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二)精耕好领域,文化传承有深度
一是古迹保护有实力。进行墓群实地踏查,组织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大工山铜矿遗址项目的前期调查,建立土墩墓高精度数字化地形图库,完成万牛墩土墩墓群航测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千峰山土墩墓群、牯牛山城址核心区域环境整治及展示利用立项等项目。组织主城区215处不可移动文物定位测绘,实施两期优秀文物建筑“一房一册”保护利用提升项目,包括文保单位“两线”范围内地形勘测、文物本体测绘和历史档案数字化等内容,形成16处26栋文物建筑的数字档案共2000多个GB。二是文脉延续有自信。近年来持续开展非遗田野调查建档工作,整理文字资料230.5万字,音频253个小时,照片30749张,收集实物700件,资料汇编165册,制作完成《看见非遗细节》系列纪录片共12部。同时聚焦老戏新唱,指导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成立梨簧戏保护中心,复排梨簧戏《韩琪杀庙》等18部折子戏,《千里送京娘》入选安徽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目)展演。此外依托省、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扶持梨簧戏《夜空中最亮的星》等10部新创戏剧,其中2部大戏、8部小戏,并支持大型原创黄梅戏《铁画情缘》进京演出,让国家级非遗项目与黄梅戏“牵手”共创佳绩。在城市书房设立芜湖地方文献典藏读书角约20个,“非遗后备箱”“青年博创市集”“市民夜校”“阅·芜湖”名师讲堂等群文活动则为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集合展示、展演、讲座等多种模式,推出包括扎染、通草画、铁画、梨簧戏、老字号餐饮探访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课程,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课堂。三是名人研究有进展。申报“馆藏阿英稿本戏曲资料整理与研究”和“阿英藏章回小说整理与研究”2个研究项目,获得市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项目资助,与安师大合作申报“皖籍革命艺术家王莹手稿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2023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立项。以市图书馆为平台,收藏名家古籍文献和以洪镕、阿英、王莹等芜湖文化名人为主的名家旧藏,建立芜湖市图书馆古籍和地方文献数据库阅读平台,完成古籍文献数字化40万筒子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编撰《中共名人在芜湖》等书籍,收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恽代英等26位著名人物在江城芜湖的活动情况,创作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材。此外立足姑孰画派祖师萧云从的生平及艺术成就,出版《萧云从研究文丛·第一辑》《萧云从研究文丛·第二辑》,开展《芜湖中国绘画的两个百年》讲座,打造以萧云从为代表的芜湖艺术标识。四是学校合作有方法。做好全市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工作,坚持以梨簧戏、目连戏等本土戏曲为特色,每年组织戏曲演出、讲座各100场,实现全市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及相关学者,出版修订《芜湖历代诗词》《芜湖民俗》《芜湖史话》,收录诗歌4200余首、作者1400余人,张金文、戴安澜等与芜湖相关的历史名人33位,广济寺、米公祠等文化遗迹19处,堆漆画、四季春等非遗特产18项,并归纳芜湖口头语言习俗,从方言研究入手,把握芜湖文化独特性的深层结构。深化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建设中小学生繁昌窑青白瓷文化创意体验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课堂+陶艺+研学”的方式推进陶瓷文化进学校工作。指导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铁画美学与锻制技艺》选修课和《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必修课,并合作探索高精度模型逆向重构,推出16处26栋文物建筑的实体3D模型,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
(三)创新好方法,文化传承有热度
一是展示展演有活力。制定芜湖市濒临失传剧种公益性演出实施方案,每年深入社区基层组织梨簧戏、目连戏演出各100场,以戏为媒,燃起本土濒临失传剧种复苏之光。发挥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大地欢歌”四季文旅惠民活动、“月月有戏”、新创剧目展演等文化品牌引领作用,创新构建“文艺演出+非遗展演+特色美食+直播带货+技能培训”的活动体系,2024年已通过安徽文化云直播34场,累计观看人数超过821万人次,构建文化传承新引擎。结合传统节庆日,组织“龙腾盛世 福满江城”2024芜湖市元宵民俗文化节、“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八天乐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其中2024年春节期间,全市范围内共组织乡村龙灯队、马灯队、花灯队、舞狮队等群众文化队伍近千支,举办民俗集中展演展示438场次,国潮主题活动20余场,“云宫贺岁”等国风体验项目40余个,精品演艺演出1000余场次,发动文化志愿者2000余名,形成了群众自发、镇村组织、县市区集中展示的浓厚文化氛围。二是特色宣传有创新。创新举办“铁骨匠心”首届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大赛,汇集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校大学生以及芜湖铁画兴趣爱好者共72人,通过现场锻制技艺的比拼,近距离展现非遗魅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铁画元素,芜宣机场、高铁站贵宾厅、安徽名人藏馆、赤铸书院等公共场所设置铁画作品30余幅。依据非遗项目种类与内涵,设计传统技艺类(铁画、浆染、剔墨纱灯等)、民间文学类(米芾拜石的传说等)、传统美术类(章氏剪纸等)文创产品达252种。与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科大讯飞、芜湖铁画协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字铁画艺术藏品,成功发售《天门烟浪》《松鹰》《富春山居图》等3D铁画数字藏品5000份,销售额达12万元。联合腾讯视频制作推出网络热播剧《雪中悍刀行》铁画版剧照,摄制纪录片《铁骨画魂》、系列短视频《非遗传承人》等新媒体作品200余部,全网播放量达850万。三是对外交流有成绩。参加大运河文化带巡展、长三角非遗展示展演、第二届南京都市圈城市地方志成果展等国内重要展会活动,在安徽省美术馆10号展厅举办“铁骨画魂”专题展,收录不同时期芜湖铁画匠人心血之作50余幅。走进合肥、杭州、上海、南京、舟山、常州等长三角城市,举办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当代芜湖铁画大师艺术作品暨铁画史料图文巡展”。组织“长江流域非遗美食(小吃)联展”,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0万人次。
二、下一步计划
1.强化系统保护。加大非遗挖掘力度,健全市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常态化举办非遗保护传承等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和传承能力。采取院校培养、校团结合、师徒传承等多种方式,支持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传承基地(工坊)认定工作。
2.深入历史研究。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交流,科学实施2024年度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高规格筹办人字洞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会议,积极邀请知名专家参与人字洞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加强与安徽师范大学等驻芜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科研项目资助、合作研究、开设论坛等方式,充分发掘萧云从、阿英等本地名人文化资源,共同开展馆藏古籍和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挖掘芜湖历史文化内涵。
3.加强文化传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修缮徐家大屋、张氏宗祠等文物保护建筑。深入挖掘、继承乡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坚持以群星奖等项目为标杆,创作、复排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持续组织开展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新创剧目展演、戏曲春晚各类文化品牌活动,以“展演+展示”的方式展示非遗民俗文化特色,激活文化影响力。
4.做好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欢乐芜湖”等官方微信公众号的领头羊作用,带动自媒体流量,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宣传报道,并通过研学游路线、非遗路线、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吸引更多市外游客打卡观光,领略芜湖文化魅力,助力打造芜湖IP“金名片”。
5.扩大文化影响。在守护好芜湖本地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发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着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政企对接转化,通过“文化+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联系单位: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53—3121987
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