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打算
2024年,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一湾两源五廊十区”的总体发展格局,深化文旅融合、数实融合、业态融合,完善产品供给、宣传营销、市场治理“三大体系”,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668万人次、国内旅游花费1000亿元,同比增长6.7%、11.1%。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是文旅产业发展更加蹄疾步稳。坚持项目引领。全市新签约、开工、投产文旅项目220个、总投资251亿元,9个项目列入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百大”项目库。三七互娱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惠生联圩生态建设、峨桥片区生态旅游、老船厂1900、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芜湖铁画文化创意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动,老芜湖海关旧址空间展示利用、繁昌北站1969文化创意街区、东方飞谷航空飞行营地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运营。“一湾两源五廊十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拓展文旅业态。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力发展深度文化游、度假养生游、乡村观光游、工业研学游等新业态。繁荣发展乡村旅游,构建“6个一”(一路好景、一桌好菜、一晚好眠、一台好戏、一车好礼、一堂好课)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推出“欢乐芜湖乡村MALL”文旅品牌,打造集休闲度假、非遗传习、娱乐购物、文化演艺于一体的乡村文旅新场景,线下引流超3万人次。六郎艺术水乡旅游度假区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马仁山房车露营地入选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新增省级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7家、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7家;新增省级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后备箱工程基地各1家;新评定皖美金牌、银牌民宿29家,累计培育“鸠兹小住”市级精品民宿70家。激发消费活力。遴选10个景区,实行“一景一案”改造提升。芜湖古城、鸠兹夜游演艺小镇、方特度假区等重点景区迭代升级,拓展非遗巡游、沉浸式演艺、潮流音乐节等消费场景,引流超千万人次。三只松鼠主题街区入选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深入开展“爱在鸠兹”芜湖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1980万元,拉动消费2.4亿元。3家单位入选安徽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7家单位入选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百强。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补短提档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安徽文化名人藏馆完成提升改造,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利用芜湖书房、书吧、文化站等现有空间,争取省级资金702万元,“微改精提”文化空间60个。新增设20户以上自然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1393个,进一步实现应急广播体系的盲区覆盖和信息兜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探索“博文图美”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成功举办元宵民俗文化节、全省广场舞联赛南片区半决赛、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等重点活动,开展欢乐芜湖·周末剧场144场、“大地欢歌”四季村晚20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847场,策划《芜湖“汽”势 中国力量》等高品质展览20余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扶持创推文艺精品。黄梅戏《回家》等3部小戏、舞蹈《单轨交响曲》分别入选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省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铁骨画魂》铁画精品展首进省美术馆、武汉市巡展。以无为鱼灯为主题的原创舞蹈《龙门跃》受邀参加央视非遗晚会。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加守正创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项目20余个,18个项目获2024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支持,共计3704万元,占全省14.87%。加快推进繁昌窑、人字洞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老海关旧址整体修缮项目获评首届安徽省文物保护优秀项目工程。繁昌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6家类博物馆入选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名录。编制《皖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核定通过《芜湖市首批市级红色资源名录》,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卓有成效。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修订出台芜湖市非遗传承人、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新增2名国家级、1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民俗迎春会、非遗美食展等各类活动,持续推进非遗“六进”。完成省人大非遗“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指导拍摄芜湖首部铁画题材微短剧《画铁仙师》。实施芜湖铁画传承与发展“1234”工程,开展芜湖铁画技艺传承、产业促进、IP推广三大行动,推动铁画艺术传承创新。
四是“欢乐芜湖”品牌更加出圈出彩。强化传播策划。构建“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立体化宣传矩阵。CCTV《走遍中国》《消费主张》《欢乐大猜想》等栏目组先后报道芜湖。开展“爱在鸠兹·燃情99”“皖美夏日”等主题推广活动,策划“芜湖·繁花”“来神山跳舞吧”等短视频大赛,打造跟着赛事、微短剧、展览、美食、电影“去旅行”系列品牌,发布山水芜湖、古韵芜湖、音乐芜湖等线路38条,制作《寸寸山河》《每一次相逢》等爆款原创歌曲。芜湖文旅在中央级媒体发稿426篇,央视报道79次,全网曝光量超60亿次。办好品牌活动。以神山音乐节为牵引,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奇瑞之夜吸引3000名奇瑞全球伙伴齐聚芜湖,共享音乐盛宴,全球传播量超18亿次;全国大学生歌手大赛吸引152所高校362位选手参赛,比赛三天引流16万人次;葫芦果音乐节等各类商演活动,为城市带来火爆人气。大型烟花秀、沉浸式服装秀等特色活动,让欢乐之城深入人心。推动“引客入芜”。提升“请进来”“走出去”市场开发机制,联动上海、台州等城市开展文旅互推,与台湾旅行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台商来芜踩线和赴台参展4场,先后赴意大利、芬兰等7个国家开展城市品牌推广,扩大芜湖海外声量。
五是文旅市场更加平稳有序。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文物、旅游、营业性演出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办理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案件74件,其中重大案件9件。守牢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文旅领域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制定《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举办安全生产培训班18次,检查文旅单位3700余家次,排查隐患670余个,全部整改完毕。促进品质提升。圆满完成市旅游协会换届。推深做实“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活动。5人在全省文旅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2家单位获评全省最干净景区景点及旅游乡村。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够充分,部分县区在公共文化场馆上的资金投入、供需匹配、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二是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核心旅游企业及关联产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足,特别是中高端酒店、旅游驿站等配套亟待提升。三是宣传营销能力不够强。对互联网传播规律认识不够深刻,与头部平台的合作有待深化,文旅品牌的辨识度、影响力还需提升。
三、2025年工作打算
一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坚持群众在哪里聚集、公共文化服务就往哪里延伸,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举办第三届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大地欢歌“四季村晚”等重点活动,组织开展“周末剧场”“市民夜校”“红色大篷车”等群众性美学美育品牌活动,打造流动的文化阵地。出台《芜湖铁画传承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一体推进芜湖铁画基础性、系统性、生产性保护,让铁画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二是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逐级验收普查成果,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库。实施英驻芜领事署旧址保护修缮工程等文物保护项目12个以上,推动老芜湖海关旧址“复活”开放。加强人字洞、繁昌窑等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展示利用,提升文化遗产影响力。
三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业向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延伸,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大力发展研学游、康养游、低空游等新业态,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4A级旅游景区等品牌。强化重大项目示范带动,加快推动惠生联圩生态建设、峨桥片区生态旅游、天门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标杆性项目。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芜湖段)建设保护工程,争取安徽长江文化集中展示馆项目在芜落地。
四是全方位提升“欢乐芜湖”品牌影响力。坚持内容侧和传播侧双向发力,开展四季芜湖专题营销。深入实施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品牌创建行动,打造“芜湖文创”“芜湖有礼”等文旅消费微品牌,推出更多彰显“文化味+烟火气”的文旅爆款。持续放大“神山音乐节”品牌效应,精心策划2025年芜湖神山音乐节、明星演唱会等活动,拓宽“音乐+人才”“音乐+文旅”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