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洪镕藏书中的 芜湖信息
古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芜湖市图书馆所珍藏的藏书家洪镕当年赠送的古籍,不仅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芜湖地方信息,也折射出洪镕的家乡情结。翻看这些已经泛黄的古籍,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洪镕的浓浓乡愁……
壹 • 《宾退录》中的城隍庙
宋代赵与时所著的《宾退录》,被誉为“宋人笔记中的上乘之作”。其中关于芜湖城隍庙的记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芜湖地区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大门。
芜湖城隍庙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是中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明确记载:“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在该书卷八部分里,更有详细的介绍:“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239),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
供奉在芜湖城隍庙的城隍神是纪信。纪信乃汉朝将军,曾在鸿门宴中现身,因其身形相貌酷似刘邦,在刘邦被困荥阳城的危急时刻,纪信假装刘邦向西楚诈降被俘,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死。
芜湖城隍庙的存在,不仅见证了芜湖悠久的历史,更在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我们研究芜湖地区的历史变迁、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贰 • 《芜湖万春圩立案禀移》中的万春圩
万春圩,位于今芜湖东部,西邻扁担河,南邻青弋江,东邻青山河,圩区面积约82平方米,是历史上江南地区开发最早的圩田之一,也是安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中卓有成绩的名区之一。
在《芜湖万春圩立案禀移》中,详细记载了万春圩的土地划分和工程管理情况。其中第一条记载:“全圩田地八万四千余亩,分业户为八十班,每班一千余亩,分佃户为一千六百牌,每牌五十余亩,均就近搭配以便呼应。班册业户轮流管。”这一记载清晰地展示了万春圩当时的土地分配和管理模式。
而第三条记载则体现了万春圩工程质量的讲究:“将沟埂详细划分,计若干土方,由若干牌挑筑,何牌承办何处,列表揭示,俾众周知。遇有特别工程,经十六值年圩长合议,认为得临时召集圩夫支配做工。特别工程如夏防抢险、公车出水、疏浚大沟等类。”
芜湖圩田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今天研究江南水乡文化和农业历史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叁 • 《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传统习俗
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是一部著名的清代笔记小说 ,内容十分丰富、有趣。全书共八卷,其内容大致为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等,作者在书中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该书是清代较有影响的一部笔记小说。问世后刊本众多,流播广泛。
《两般秋雨庵随笔·摸秋》中记载:“鸠兹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的瓜田里偷摘瓜豆,并由此来判断腹中胎儿的性别。具体来说就是,摸到南瓜,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会生女孩,因为扁豆又叫“娥眉豆”,而“娥眉”即暗合“女孩”,这种风俗就是摸秋。这一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是古代社会生育观念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愿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中的“鸠兹”,即为今日的芜湖。鸠兹之名,源于此地湖沼密布,水草丰茂,引得鸠鸟纷纷云集。在古代,鸠兹宛如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这里河网纵横,物产丰饶,人们依水而居,过着宁静而质朴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转,鸠兹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如今的芜湖。而梁绍壬所说的“摸秋”,其实是一种流传甚广的传统习俗,此习俗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广泛流行,是民间一种祝愿得子的象征活动,不独仅仅芜湖一地有之。但梁绍壬在书中却独指“鸠兹俗”,倒在无意间提高了芜湖的知名度。
肆 • 《右台仙馆笔记》中的城市变迁
清代经学大师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全书共十六卷,收轶闻异事六百余篇,文笔简练,叙事生动曲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记载:“安徽玉溪口,泊有驳船二。”这里的“安徽玉溪口”指的就是如今的裕溪口。裕溪口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东临长江,南濒裕溪河,西与北面为沈巷镇,是长江水道上的一个重要港口。
从古籍中的只言片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裕溪口的宁静与古朴。那时,江边除了泊有两艘炮船之外,目之所及都是荒野。新中国成立后,裕溪口建成了我国内河上第一座机械化煤码头,与南京浦口、武汉汉口、湖北枝城并称为长江煤运“三口一枝”。这一巨大的变化,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芜湖从一个古老的水乡小镇,逐步迈向现代化都市的历程。
读到一则则洪镕收藏的这些古籍中的芜湖地方信息,犹如走进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芜湖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信息,这也为我们研究和了解芜湖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芜湖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作者:石颖
本文来源:芜湖日报 2024-11-29 第A06版
来源网址:https://epaper.wuhunews.cn/pc/whrb/content/202411/29/content_4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