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视障者拥有更多“阅读自由”

发布时间:2024-08-05 17:07 来源:大江晚报 点击数: 字号:

□记者 康丽

盲人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给予盲人独立和自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发展延伸出崭新的阅读方式,这给视障人群带来了更多的“阅读自由”。在芜湖,就有这么一个服务于特殊群体的阅读品牌——“爱之声”,多年来创新盲人阅读推广形式,带领黑暗中的他们在阅读中寻找光亮。

盲人的阅读需求应当被“看见”

17岁的许杨(化名)是芜湖市盲人学校的一名五年级学生,患有视力残疾,但他热爱阅读,喜欢在书中“看”世界。最近,他在读一本从中国盲文出版社免费借阅的盲文版小说《罗生门》。与普通的书籍不同,盲文书呈牛皮纸色,大而厚重,在密密麻麻的点阵里,许杨用手指一一触摸,浏览书中的内容。许杨不仅爱读传统的盲文书,还会在手机上听书,“这本《罗生门》就是在短视频中刷到的,但是买不到盲文版本,我就联系中国盲文出版社免费借到了这本书,我还是更爱读盲文书,读到精彩之处可以反复地回‘看’,细细地品味。”

“视障群体阅读主要通过触觉和听觉,包括使用盲文书、适合低视力的大字本、辅助阅读工具或者听有声读物。”芜湖市盲人学校教师赵敏告诉记者,对于盲生而言,阅读是另一种“看见”,在没有光的世界里,阅读可以成为他们手中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然而,因为盲文书籍纸张用料特殊,制作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一直以来供不应求,尤其是盲文课外读物,种类少、更新慢,很难满足盲人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推进盲人阅读,需要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一件平常事,书店、图书馆里也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对于盲人而言,受视力障碍、教育程度、生活状况以及出行不便等因素影响,阅读路上存在着很多障碍。”镜湖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副主任胡文文坦言,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盲人“读书难”的困境,而作为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平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为此该馆自2016年起探索盲人阅读推广,创新特殊群体服务方式,为盲人打开阅读之门。

期待更多“无障碍”文化产品

有声读物打破了传统“眼睛看书”的阅读方式,这一阅读方式的革新,也为视障群体阅读带来曙光。

“阅读盲文书要具备一定的盲文基础,而有声读物听读,不需要什么门槛,且内容丰富,不受时空限制,能为盲人提供丰富的阅读选择。”从这个思路出发,镜湖区图书馆于2016年全国助残日,与FM963电台共同启动公益读书行动,呼唤社会各界的爱心志愿者踊跃“捐声”,搭建为盲人读者录制书籍、故事、散文、诗歌等的公益平台,同时成立了“爱之声”QQ群。“在我们馆内,一直设有供视障人士使用的爱心阅览室,配备涵盖文学、按摩、医学等多方面的盲文书籍,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盲文书籍数量有限和盲人的现实需求,我们主动‘走’出图书馆,为盲人提供更精准的阅读服务。”胡文文介绍,该馆通过打造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提升助盲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该活动于2020年升级为“爱之声·悦读点亮心灯”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品牌,并于当年荣获省图联盟颁发的“优秀服务品牌”称号。2023年入选全国典型,获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目前,这个名为“爱之声”的QQ群中,聚集了500多名志愿者,群里仍不断有“捐声”作品发布,内容涉及古文、诗词、散文等各类佳作。据统计,“爱之声”活动自开展以来,参与志愿者达800余人,录制音频3000余集,音频时长近2万分钟,为视障人群提供了大量触手可及的数字读物。该馆还精选出优质音频内容,制作成“爱之声”音频读物专辑,赠送给学校、企业及社会群体中的视障群体,并借助馆内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声读物,惠及了全国的视障读者。不仅是“爱之声”,该馆还开发了一些适合视障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例如“爱陪伴一对一”,通过联合盲校开展一系列走读活动,带领盲童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增强自信。

“其实,在盲文书籍、有声读物和电影等文化产品供给方面,由于版权限制,数量不够多,内容也不够丰富,‘老书’‘旧影’很难满足盲人的现实需求。”采访中,赵敏提到,2022年起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正式生效,带来了“无障碍格式版”数量的增加与服务内容的丰富,这对保障视障群体的文化权益意义重大,“希望能有更多最新出版的书籍、院线电影等改为无障碍版本,让视障人群与普通人一样同步享受最新的文化资源,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文来源:大江晚报  2024-08-02 A09版发布

来源网址http://epaper.wuhunews.cn/pc/whrb/con/202408/02/content_1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