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秦明:为热爱之事“正名”
法医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实中的法医和电视剧里的一样吗?这个职业有着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9月19日至20日,由芜湖市图书馆、芜湖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青蓝工程”暨“阅·芜湖”名家讲堂、“芜博讲坛”在市博物馆开讲,一线法医、悬疑作家秦明到访芜湖,通过两场公益讲座,带领芜湖读者走进神秘又真实的法医世界,分享关于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真实的法医不“炫酷”
秦明,畅销悬疑作家,也是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一线公安法医。检验过两千余具尸体,写过畅销近千万册的小说,读者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秦”。著有法医秦明系列、蜂鸟系列、守夜者系列、科普系列书籍,持续畅销十多年。2016年,张若昀、李现主演的《法医秦明》开播后成了现象级网剧,一时间让法医这个职业“破圈出道”。
作为从皖南医学院毕业的学子,同时也是“芜湖女婿”,这些年秦明多次回到芜湖,与学弟学妹、读者粉丝们“线下”见面。继今年4月回母校交流后,此次受邀再次来芜开讲,以法医的专业视角,解读“原来法医是这样的职业”;与此同时,从一名写作者的角度,讲述“用阅读感悟生命的可贵”,鼓励人们捧起书本,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抛掉影视剧的“滤镜”,真实的法医是什么样的?在首场讲座中,秦明拿现实中的法医与影视剧中的作对比,“电视里出警,演员们西装革履、走路带风,现实中,我们是这样的……”秦明随即放出了两张照片,一张光鲜亮丽,一张蓬头垢面,幽默风趣的讲述,逗得台下听众笑声不断。
“事实上,法医工作远没有那么‘炫酷’,是严谨而艰辛的。”秦明介绍,真实的情况是,法医在各种艰险的环境下取证,接触的场面常常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凶杀身亡、分尸惨案、溺水腐尸……他们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强大的意志力、敏锐的洞察力,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他们隐藏于案件背后,默默地充当一个助攻的角色,法医的工作是案件证据链中的重要一环,他们“为死者言”,守护着生命尊严的最后关卡。
“跨界”写书出于“委屈”
“今年是我写作的第十二年。”自201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尸语者》以来,秦明基于自身专业知识与一线经历,创作了十余本书,凭着专业性和真实性吸引众多悬疑爱好者,为公众揭开法医的神秘面纱。
说起自己为何“跨界”,成为一名会写书的法医?秦明的答案“出乎意料”。“实际上,我最开始写作,就是因为‘委屈’。在那个年代,一听说你是法医,往往就会向你投来歧视或者避讳的目光。”秦明说,那时他们遇到了不少偏见:因“晦气”被人拒绝握手,还被拒绝同桌吃饭,参加宴会也被安排在“拐角”……“在我心中,法医是很神圣的职业,但我们的工作不被看见,甚至被人低看,为了排解自己的委屈,我想把法医的故事客观地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法医,自然也会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
“后来,随着作品越来越有影响力,我的写作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希望作品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意义,对社会起到一些警示和震慑作用,‘让善良的人提高警惕,让怀恶的人放下屠刀’。”这些年,秦明的创作逐渐从对个体个案的刻画,扩展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一本书一个主题,如《天谴者》写网络暴力;《遗忘者》聚焦女性群体,《白卷》反映青少年心理压力和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秦明写书还有一个理由,想借助书籍的力量,向公众普及法医学常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有各种别有用心的谣言或‘带节奏’,希望大家通过读我的书,能有更科学的视角,去看待一些舆论热点事件,以此提升公众的‘谣言免疫力’。”
更多好作品“在路上”
说到未来的创作计划,秦明坦言“想法很多”。今年暑假,新书《燃烧的蜂鸟》第二部上市,收获热烈反响,第三部也正在构思中;“法医秦明”系列的“众生卷”5、6两部也提上了日程,之前几本涉及家庭暴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主题,后两本暂定名为《蝼蚁之塔》和《古钟》,主要关注职场和老人。
“除了悬疑小说,还准备写一些科普读物,这些实用性更强,目前已出版两本,分别是《法医之书》《逝者之书》,接下来想选取一些中外近现代史上有影响力的案件,以法医的全新视角进行剖析,还打算将世界上第一本公认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写成一本科普书,让大家认识影视剧之外真实的宋慈,了解中国古代案件侦破中的法医学。”
12年过去,秦明终于为热爱之事正名,还带动更多年轻人报考法医这一专业,法医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很多人从“偏见”转为“崇拜”。但秦明表示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所有法医故事写作者、影视创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记者:康丽/文 通讯员 高建峰/摄
编辑:陆婷婷
本文来源:芜湖日报微信公众号2024年09月22日 10:08发布
来源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EW9ozrUFCxOB3HfQqtBaPw